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16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体现了中国传统陵墓择地中山水形胜的观念,与贺兰山形成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并因我国长期的文物、生态保护实践得以延续至今。
西夏陵3号陵。
满足2条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
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规定,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共有6条,西夏陵满足其中2条(标准2和标准3),即:
西夏陵作为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群,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特征新富策略,充分展现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西夏陵真实、完整地留存至今、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广袤的洪积扇戈壁滩上的规模宏大、类型丰富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遗址以及陵区北端的大型建筑基址等 4 类建筑遗址群,及其与贺兰山浑然一体形成的壮丽景观,连同陵区发现的西夏文残碑在内的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直接为11—13世纪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繁荣延续近 200 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这一时期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遗产构成要素
支撑西夏陵突出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此外,西夏陵历次考古调查、发掘的过程中,在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采集、出土7100余件可移动文物,主要类型包括:一是建筑材料、建筑构件;二是石碑、石像生等残块;三是泥塑、壁画等残块;四是陶瓷器、动物形器、骨架、马具、武器、钱币等不同材质的装饰物、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承唐仿宋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帝陵是西夏陵最突出特征的体现。西夏帝陵见证了西夏在全面继承、吸纳唐宋帝陵陵寝制度、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做法以及儒学理念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党项人的鬼神信仰、佛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
陵城拥有明确中轴线的布局,但由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的轴线,不与陵城中轴线重合而是偏置于中轴线西侧,体现了党项人“鬼神居中”的传统信仰。
西夏陵在陵城中设置多层、木质外檐的楼阁式陵塔,这一特殊做法展现出党项皇室对佛教文化的推崇,而楼阁式陵塔建筑形制则受到了中原地区楼阁式佛塔建筑的影响。
陵塔位于墓室后方,墓室上方不设置墓穴封土,并且取消了陵城外独立的下宫(即寝宫),也同样体现出西夏陵在继承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西夏陵在中国历代王朝帝陵之中,首次将碑亭的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侧沿中轴线两侧建碑亭的做法,成为西夏陵帝陵布局中的固定做法,对后世产生影响。
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西夏在“丝绸之路”上具有中继枢纽的重要地位新富策略,对中原与西域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夏陵在展现西夏帝陵陵寝制度对唐宋帝陵陵寝制度继承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党项与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文化传统的交流融合的现象。
辉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