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创新创业的成本有多高?在临港新片区,这个问题的答案正被重新定义。
一只背包,一个行李箱,外加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就是“98年”创业者王曦宇和他的AI法律科技团队从陆家嘴CBD迁至临港的全部行当。9月初,王曦宇和团队告别了月租近1.7万元的30平方米办公室,在临港科技城的“零界魔方”园区,他们不仅获得了近百平方米的免费办公空间,还申请到了免费入住的人才公寓。
王曦宇算过一笔账,来到临港后,企业的综合成本直降30%以上,对初创团队而言,意味着能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上。
今年5月,临港新片区发布创客新政“十二条”和“创客之家”方案,为来临港创业的团队提供遍布全域的高能级免租金的办公场地和人才公寓。在8月21日的“临港科创城”建设推进大会上,临港集团推出“超级个体288行动”方案 ,并正式启用“零界魔方”等首批“零成本”创业的空间载体。极大的诚意吸引了众多青年创客纷至沓来。短短一个月内,仅“零界魔方”就迎来了112个像王曦宇这样的创业项目。
在数字与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业正呈现出新的形态。作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 “增长极”,临港新片区此番布局的目的很明确,即要通过 “零门槛、零成本、零起点” 的创新创业载体、梯度化的孵化体系与全周期的人才保障,为那些轻资产、高成长性的“超级个体”与微型团队,提供一片“从零起步,无限可能”的理想创新创业生态。
临港科技城的“零界魔方”园区。沈思怡 摄
重新定义上海的创业成本
走进“零界魔方”园区,2万平方米的空间被精细划分:一楼是一站式服务中心,二至五楼是适合小团队的独立办公室;六至八楼是充满联合办公氛围的共享工位;九楼则配备了健身房、共享直播间和路演厅。
临港科技城公司零界魔方运营负责人罗奕君介绍,入驻此处创业团队可享3年零租金办公,还可申请最高8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最高50万元无偿资助,以及流量券、算力券、运力券、融资支持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支持。
一个入驻“零界魔方”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沈思怡 摄
“我们不仅免租金,还提供‘创业管家’‘生活管家’双服务。” 罗奕君说,零界魔方还配有距离园区车程5分钟的精装人才公寓,和往返市区各大地铁站的免费接驳车,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无缝接轨。
记者了解到,零界魔方投入运营一个月来,已有112个创业项目通过评审,这些项目多为独立开发者、小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其中八成来自硬核科技、跨境电商和数据标注等领域策略吧,更有三成的创业团队来自外省市,预计将带来500多名青年人才入驻园区。
“98年”创业者王曦宇向记者展示他们团队研发的AI法律科技平台。沈思怡 摄
零界魔方的 “超早期孵化”,只是临港梯度孵化体系的起点。在创新魔坊二期的浦软临港·创客之家,另一番景象同样鲜活。这里聚焦成立 12 个月以内的初创项目,为入驻团队提供创业指导、资源对接、政策与赛事等涵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服务,通过最长三年的免费孵化期,“在企业最脆弱、最容易夭折的阶段扶一把”。
上海浦东软件园汇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临港·创客之家D·SAPRK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张震介绍,启用一个月来,创客之家已招引科技创新企业14家,其中人工智能企业7家,其余项目分布于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低空经济等领域。后续,创客之家通过 “一年一评审” 机制动态优化资源,“毕业一批,新进一批”,确保资源始终向最需要的初创者倾斜。
位于创新魔坊二期的浦软临港·创客之家。沈思怡 摄
数字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一批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超级个体”已成为创业新赛道的新锐力量。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李向聪看来,聚焦这一群体,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低成本。上海拥有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但很长一段时间,上海高成本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难题。临港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刻板印象。
“从单个背包客的‘科创驿站’,到小微团队的‘零界魔方’,再到更专业早期的‘创客之家’,针对不同阶段的企业,临港新片区都能提供不同的载体和服务,让不同阶段的创新梦想都能找到适合的土壤,打造上海乃至长三角‘成本最低、最普惠’的创业起步区。”李向聪说。
首批入驻“创客之家”的硬科技创新企业在空间内进行路演。沈思怡 摄
年轻团队“用脚投票”的背后
然而,临港的魅力远不止于“省钱”。对于许多创业者而言,这里独有的制度创新和产业生态,才是他们做出选择的更深层理由。
九月初,毕业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博士郑惠哲,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多个城市考察后,最终将他创立的欧思克斯——一家专注于打破外资垄断的汽车软件中间件科创公司落户在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AI创新港。
谈及选择临港的原因,郑惠哲滔滔不绝:这里有免费的办公空间,更有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汇聚了宁德时代、滴水智行等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效应让企业能够快速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大大降低了沟通和物流成本。更关键的,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给予了企业300万元“拨改投”专项投资,“这种‘政府与企业共同创业’的诚意,对我们这种技术驱动型的初创公司至关重要。”
在滴水湖AI创新港内办公的初创企业团队。沈思怡 摄
对星聚科技创始人徐杰星而言,临港的数据跨境便利通道是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环。星聚科技是聚焦AI训练数据服务的创新企业,已承接多家海外领军企业的数据标注和来数加工业务。“临港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的制度优势是其他地方都不可比拟的。我们得以在这更便捷合规地开展业务,更紧密地链接世界。”
徐杰星还提到,临港有大量前沿科技企业与高校,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研发与应用场景,还有利于企业快速链接专家资源,进而更好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成立六年来,临港逐步集聚起一批如特斯拉、商飞、中芯国际等龙头“超级企业”,它们构建起了临港产业“大树”的“主干”,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与技术方向,也为创新技术涌现和创业企业裂变提供沃土。
李向聪表示,新片区管委每年都会要求区内的链主企业拿出2到3个真实场景给创业公司去试错、去应用,让这些 “超级个体”团队成为依托“主干”向外延伸的“枝叶”,构建起“巨无霸”与“小而美”兼容的多元产业创新生态。
宁德时代。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产、城、人”如何深度融合
吸引人来,更要让人安心留下、扎根发展。一个真正有活力的科创城,必须是“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在最具代表性的滴水湖AI创新港科创社区,一个“5分钟工作生活圈”已初具雏形。这处总面积75万平方米的社区,已入驻企业400余家,导入各类从业人员10000余人。这里不仅有办公空间,更引进了餐饮商业、电影院、幼儿园、服务式公寓、暑托班、健身中心等生活服务配套。此外,社区还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创建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既解决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问题,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更满足了其对生活、休闲、教育等多元需求。
滴水湖AI创新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创业者普遍面临‘白天很充实,晚上压力很大’的境况,因此宜居的环境十分重要。”李向聪说,今年,临港新片区还将打造多个类似的科创社区,让创业者“低头写代码,抬头见湖景”,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具体到每个个体,临港新片区还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创客十二条”政策,构建起一套覆盖人才发展全周期的保障体系。
比如,“青春驿站”能为初来临港求职、实习和创业初期的人才提供最长2个月的免费住宿,对于在临港稳定发展的青年,更有租金实惠的人才公寓和安家补贴政策。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处副处长杨武告诉记者,今年8月,新片区整体下调了全域人才公寓的市场价,调价后,一套40平方米的公寓最低的月租金仅约800元,“9月申请量环比增长三倍”。
杨武还透露策略吧,新片区正计划推出新规,只要在上海工作,都可以申请临港的人才公寓,“通过低成本的居住体验,让更多人了解临港、喜欢临港,进而选择在临港工作和创业。”
辉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