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事情特别多邦尼配资,实在忙不过来,就先发一篇旧作凑合一下吧。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末代皇帝崇祯在景山自缢身亡。至此,大明王朝宣告灭亡(虽然南明等割据政权还存在,但很难被认作正统王朝)。
纵观历史,任何朝代的覆灭无非归结为两大原因:一是外敌入侵,二是内部动乱。而倒霉的崇祯皇帝则同时遭遇了这两重灾难。
明朝末年,既有来自外部的入侵压力,也有内部不断的动乱,灭亡几乎是必然的结局。
正因为如此,许多历史学家对选择自杀殉国的崇祯皇帝持同情态度,认为灭亡的责任并非完全在于他,而是大明王朝本身已走到尽头。即使是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若重新执政,最多也只能让大明多撑十几年,根本无力扭转乾坤。
当然,也有不少史家将明朝的灭亡责任归咎于皇帝本人,不过他们的焦点往往在崇祯之前的几代皇帝。对此,学界观点不一,有人说明朝亡于天启年间,有人说亡于万历年间。
一句话总结,明朝的败亡早已埋下伏笔,朱由检(即崇祯帝)不过是背锅侠罢了。
确实,崇祯皇帝非常不走运,他接手的完全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烂摊子。更糟糕的是,他本来并非皇储,缺少系统的帝王教育,对于治国之道知之甚少。
展开剩余86%而对帝王来说,治国术的传授极为重要。要知道,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背后有名将孙承宗等人亲自辅导。
朱由检本想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没料到哥哥早逝、无人继承,皇位硬生生落在了他头上。
突然被推上皇位的朱由检,无论是政治经验还是治国知识都十分贫乏,他又缺少祖先嘉靖皇帝那般的天赋,难以自学成才。
因此,一上台崇祯就犯了致命错误。
他下令清除哥哥天启时期权倾朝野的第一红人魏忠贤。
可能有人觉得,除掉这个祸国殃民的太监,不就是为民除害吗?怎么反倒成了错误?
这要从当时的政治生态说起。
自明宣宗朱瞻基时代起,司礼监的权力大幅提升,直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触及了内阁的既得利益。于是,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一直处于对立和博弈状态。
皇帝们喜欢利用二者相互牵制,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启皇帝朱由校正是这场权力游戏的高手。
刚继位时,17岁的朱由校十分信任东林党人,因为没有他们支持,他很可能沦为宦官李选侍的傀儡。
但不久他发现,东林党人虽打着天下兴亡的旗号,实际上却党同伐异,搞朝廷内斗,成为混乱的根源。
他们借京察制度的便利,把不附属自己的人罢官贬谪,东林党势力迅速膨胀,掌控朝政,成了大明的顽疾。
这情况明摆着不能忍,必须解决,否则皇权难保。
但朱由校虽年轻,却懂得借力打力,不会亲自出马。
他挑选了魏忠贤,这位天启皇帝奶妈客氏的“对食”兼情人,作为棋子。
当朝中有人要求铲除魏忠贤时,小皇帝逆流而上,将其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了皇帝的亲信秘书,掌控内廷政务。
魏忠贤虽出身街头,才干有限,但心思细腻,善于揣摩主子心意。
当时朝中除了东林,还有齐、楚、浙三党,这三党虽然互不相合,但都共同敌视东林党。
魏忠贤首要任务便是联合这三党,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邦尼配资,史称“阉党”。
阉党虽名声不佳,但办事效率高。在魏忠贤领导下,他们发起猛烈攻势,重点清算东林党人。
阉党领袖之一崔呈秀整理名单,针对东林党人展开清洗。
随后魏忠贤借“王文彦狱”案,诬陷东林党首领杨涟,以贪腐罪名将其处死。
杨涟为人刚正不阿,功勋卓著,此举遭到世人唾弃,成为阉党臭名昭著的罪行之一。
不过从天启皇帝角度看,东林党声势大挫,确实巩固了皇权,魏忠贤功不可没。
明代宦官不像汉唐,他们清楚自己是皇帝家奴,遵命行事,从不越权。
天启皇帝信任魏忠贤,安心将权力交给他。
这样一来,阉党虽强势,但皇帝无所顾忌,反而避免了东林党无休止的干扰。
更妙的是,摆脱了东林党人的唠叨,天启皇帝能专心做他的木工活。
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居然成为一名木匠,这份“不务正业”也为他招致不少非议。
不过对朱由校而言,皇帝是职业,木匠是爱好,二者不可或缺。
在皇宫里,除了声色犬马,生活极其无聊。
一心二用通常不可行,但朱由校天赋异禀,能同时操纵政局与刻木为乐。
一般情况下,他支持魏忠贤的所有行动,但有些地方和人,例必须保护,比如辽东的孙承宗。
辽东形势严峻,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明朝战事吃紧,处于守势。
天启虽沉迷木工,但对辽东局势保持高度关注,毕竟关乎帝国生死。
在他领导下,明朝制订了关宁锦防线和依托皮岛的毛文龙作为双重防御。
关宁锦防线坚城固守,消耗后金兵力;毛文龙则深入敌后骚扰,成为后金心腹大患。
“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这成为后金迫切清除的对象。
毛文龙对明朝辽东战略至关重要,受到天启极力支持。
事实证明,天启的辽东战略有效遏制了后金的发展势头。
可惜好局被袁崇焕搞砸了。
袁崇焕带兵有方,但性格刚愎自用,喜欢忽悠领导。
崇祯即位后,他信了袁崇焕的“五年平辽”豪言,投入巨资人力支持其战略。
不久,袁崇焕就擅自杀掉了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摧毁了此前多年的战略布局。
失去毛文龙后,辽东形势急转直下,后金放开手脚长途奔袭明后方。
两次北京之围便发生在这大背景下,袁崇焕本人也最终死于北京之围。
为了支持袁崇焕,朝廷追加巨额粮饷,财政负担骤增,恶性循环加剧,为大明灭亡埋下隐患。
崇祯为了压缩开支,裁撤公务员,其中就包括了驿站的驿卒。
没想到这裁员反而养出了大明的掘墓人——李自成。
李自成原是陕西驿卒,失业后加入造反军,最终攻入北京,逼得崇祯上吊,结束了明帝国的正统。
崇祯裁员一方面是因辽东开销巨大,另一方面是财政收入严重短缺。
朱由检一上台,迅速清除魏忠贤及其阉党,赢得一片称赞,大家都说“鸟生鱼汤”。
但问题很快显现,朝廷资金断裂。
魏忠贤虽然权倾一时,却懂得为皇帝赚钱,重点敛财地主士绅和商人,确保财政勉强维持运转。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重新掌权,他们是地主士绅的盟友,自然不会向富裕阶层收取重税。
而对已经贫困的百姓敛财效果微乎其微。
财政收入骤降,朝廷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连皇后都得做针线活贴补内库。
更糟的是,明末赶上小冰河时期,连年灾害,西北干旱频发。
无力赈灾,流民四起,国家逐渐陷入万劫不复。
客观说,崇祯虽无雄才伟略,做守成皇帝尚可。
遗憾的是,他碰上明朝多事之秋,虽励精图治,但大明已日薄西山,他又缺乏足够的政治手腕支撑危局。
临终前,天启皇帝曾拉着崇祯手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见其对魏忠贤的信任。
崇祯却不认同,认为哥哥被魏忠贤蒙蔽,一上台便清除了魏忠贤,重新启用被打压已久的东林党人。
结果是皇权前方失去了防火墙,任何决策都遭东林党人阻挠。
其中有两次重大决策被东林党人以道德之名搅黄:一是崇祯想与皇太极议和先安内后攘外;二是李自成逼近时想迁都避祸。
这两次关键决策被破坏,明朝和崇祯的命运几乎注定。
李自成逼近北京时,朝廷无军饷,士兵无人愿意拼命。
万般无奈下,崇祯向文武百官募捐解困,却没人响应。
唯有他的岳父带头捐了5000两银子,但后来的北京城破,他被迫交出70万两银子。
募捐总额约20万两,皇后娘娘也捐了1万两。
崇祯伤心至极邦尼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