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其实也可以非常有趣且充满戏剧性通联随配,尤其当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恰恰扮演了改变大局的重要角色。
公元979年春,太平兴国四年,刚刚登基三年的宋太宗赵炅决定亲自率军出征,目标直指战略要地太原。当时的赵炅满怀雄心壮志,誓要完成其兄赵匡胤未竟的事业,以此彰显自己的统治能力,同时也想消除外界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
赵炅,原名赵匡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原本赵匡胤打算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因“烛影斧声”事件的突发变故,赵匡胤猝然去世,遗诏也被修改。至于那晚赵匡胤与赵炅的秘密谈话内容,以及为何烛光摇曳、斧声骤起,一直成了历史谜团,至今无人能确切揭晓。
不过,从两兄弟之间的情感来看,阴谋论大概率可以排除。更可能的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叮嘱赵匡胤,要他以此为戒,确保赵氏王朝万世长存。毕竟,后周政权的灭亡主要因为幼主年幼,难以掌控朝政,才让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发动“陈桥兵变”,夺得帝位。
展开剩余82%赵匡胤没有立储,也体现出他对继承问题的谨慎态度。然而,赵炅作为弟弟继位,名份上总觉得欠缺,所以他极力想要通过自己的功绩来证明正统。
早在赵匡胤还是后周大臣时,他就曾发动对北汉的晋阳(太原)之战。太原地处要冲,战略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北周的覆灭,战争未能成功。赵匡胤初为皇帝时国力有限,曾尝试与北汉和谈,但北汉对他极为轻视通联随配,激怒了赵匡胤,于是他发起猛攻,差点取得胜利。
然而,就在胜利在望时,赵匡胤却突然下令犒赏三军,举行大宴,导致许多士兵吃坏肚子,军心涣散,最终败退。此役让人颇感遗憾,也让人质疑其战略决策。
北汉依附契丹,关系复杂纠葛,令太原始终成为赵炅心头的隐忧。赵炅准备亲征时,宰相薛居正却劝他冷静,指出北汉实力已弱,但背靠契丹辽国,战争风险依旧很大,后周曾因征北失败而付出惨重代价,提醒赵炅要三思而后行。
这番话犹如泼了冷水,让赵炅心头忐忑。幸好枢密使曹彬力挺:“必须出兵,皇帝亲征方能震慑北汉与辽国。”在多方权衡后,赵炅最终定下作战计划,准备出征。
值得一提的是,刚继位时,赵炅对四弟赵廷美说:“我一定要夺取太原。”宰相吕端便劝说赵廷美必须随军北上,否则皇帝会起疑心。按照“金匮之盟”,赵廷美在赵炅之后应继位,但夹在太宗与太祖子嗣之间,地位尴尬,难免感到压力重重。
赵廷美听从建议,毅然决然加入北伐大军,随赵炅一同出发。队伍浩浩荡荡,从京师踏上北上征途,却遭遇连日风雨,路途艰难。身为皇帝的赵炅此时难免心生犹疑,尤其不断回想薛居正的告诫:若失败,耻辱难当,前人未竟之业,自己能否完成成疑。
就在军队驻扎澶州期间,一名自称临河主簿的平民宋捷突然求见皇帝。主簿的身份微末,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更何况战时紧张,能得到皇帝召见极为罕见。
赵炅却破例接见了宋捷,并认真阅读了他的奏疏。看到署名“宋捷”后,赵炅忍不住大笑,拍着大腿,信心满满地说:“这次战争必胜无疑!”原来“宋捷”二字谐音“宋军捷报”,古人果然也爱玩文字游戏。
数日后,赵炅下令严整军马,亲率大军直扑太原,最终成功灭亡北汉,五代十国时期宣告终结。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赵炅欣喜若狂,终于实现了先帝未完成的夙愿,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
此后,北宋逐渐强盛,尤其文化繁荣,迎来了一段中兴局面,影响深远。
有人好奇,这个“宋捷”到底是谁?真有如此奇人密报吗?其实不然。吕端劝赵廷美随军,顺理成章为其安排了“宋捷”这一人物,既是一种权谋布局,也带有些许象征意味。
赵炅驾崩后,吕端继续粉碎阴谋,扶持宋真宗顺利继位,确保了宋朝政局稳定。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权力的游戏中,细节与小人物往往能成为改变大局的关键,而历史的趣味也就在于此。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